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工作

广西“互联网+环保政务服务”工作走在前

更新时间:2018-07-03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 【字体:

   

  今年2月,广西政府办公厅召开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会议。按照会议安排,广西环境信息中心作了典型发言,介绍推进“互联网+环保政务服务”的经验做法,获得参会人员肯定。 

  近年来,广西环境信息中心以环境管理业务需求为导向,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着力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环保政务服务”体系,提升环境管理运行质量和行政效能。 

  一是坚定信息化统一建设思路。坚持顶层设计一体化、系统开发一体化、网络建设一体化、数据管理一体化指导思想,加快推进一个顶层框架、一个统一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一张基础地图、一个云计算中心的“五个一工程”,较好解决规划设计、资金投入、专业人才、运行维护、数据共享等问题,有效整合环评、监测、应急、网站等各个业务系统,从而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基础平台体系。 

  二是健全数据共享平台。目前,广西环境信息中心管理的所有子系统同在一个网络中运行,所有的数据信息同在一个数据中心交换,所有的业务处室、单位同在一个平台上办公。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使用所有的数据资源,整合集成了各个子系统的业务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监督性监测数据、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数据、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等,构建跨平台的数据管理机制,实现了跨平台的数据共享。 

  三是重点打造电子政务服务。广西20121月正式启用广西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了综合行政办公系统、审批系统、移动执法系统、危险废物管理系统等。此外,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移动办公相结合,限时办结和督查督办相结合。 

  推行环保审批服务。广西环保审批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联网,实现环保审批网上申报、专网办理、外网公示,保障了简政放权后环保审批的平稳运行。201661日原环境保护部在南宁召开环评改革座谈会及环评审批信息联网报送现场会,推广了广西经验做法。 

  实现移动执法应用可视化。广西环保移动执法系统利用云计算、云平台技术,在全国率先实现自治区、市、县移动执法系统软硬件一级部署、三级应用,完成“环境监察机构、人员、业务”全覆盖。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区域执法人员的分布情况、轨迹频率、现场执法密度,实时、立体地掌握全区范围内的执法动态。广西利用信息化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效能的做法在全国环保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得到了部领导的肯定。 

  实现危险废物监管精细化。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分别建立产废单位、运输单位、处置单位等服务门户,方便企业在线进行各项业务办理,降低企业的办事成本,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开发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平台。解决以往纸质联单滞后的问题,运输单位通过一台手机就可以在现场完成联单的填报、打印。 

  四是加强环保政府网站建设,利用新媒体优势邀公众参与。 

  广西环境保护厅政府网站建于19966月,最近一次改版是在2017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新版网站加强了新闻发布、数据公开、“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功能,注重发挥政府网站联系群众、履行职责的桥梁和平台作用。抓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为网站建设和信息公开提供制度保障。抓绩效管理。为保障网站新闻等信息的时效性和丰富性,将网站建设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定期对网站开展自查和整改工作。重网上服务。为方便群众办事,建成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在政府网站上设立“网上办事”专栏,实现网上办公,将过去的“企业跑腿”转变为“数据跑路”,极大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减轻了企业负担和社会成本,得到了服务对象好评。重点开发官方微博、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利用多种媒介发布环保信息,拓宽网上政务服务渠道。 

  会上还分享了推进“互联网+环保政务服务”工作的体会。一是领导重视是基础。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全区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能走到今天,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环保厅党组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及部信息中心的指导。二是业务需求是动力。例如电子政务平台解决了行政效能提升问题,移动执法系统解决执法规范化问题,固废监管系统解决精准监管问题,等等。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将多个业务子系统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内,满足了不同业务单位的需要,并推广至全厅使用,成为全体干部职工每天都离不开的工具。这是广西环境信息中心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能快速、全面服务环保中心工作的原动力三是归口管理是捷径。确立并始终坚持统一建设、开放共享、高效互联、协同应用的信息化建设机制。通过归口建设和牵头管理,提高了信息中心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效率和数据整合程度,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监管工作,有效打破“数据孤岛”,少走弯路。四是数据应用是生命。过去收集到的数据没有能很好的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应用,数据有时成了“累赘”和“负担”。现在将环境信息进行有效链接,实现开放共享,做到数据服务环境管理与领导决策,同时使公众更容易获取环境数据,对环境管理实现监督,推动了环保中心工作开展,也增强了环境信息化和大数据建设的活力。 

附件

主 办: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5895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0884号

邮 编:100029
技术支持: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