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概况
- 主要职责
-
承担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研究、设计、应用和推广工作;
承担生态环境信息化规划、技术标准和规范、项目立项论证和实施的技术支撑工作;
承担生态环境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和管理以及数据整合、交换、共享和汇总工作;
承担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等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
承担生态环境部政府网站、信息化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承担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技术支撑工作;
承担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工作;
承担生态环境部信息化双重管理;
承担全国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技术指导工作;
开展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研究、培训、咨询、交流与合作;
承办生态环境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 信息公开
- 信息服务
- 党群工作
AI+遥感,福建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地监管新模式
更新时间:2020-04-01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 【字体:大 中 小】
近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林业局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冠豸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金湖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开展试点,将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技术引入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自动化识别新增或扩大的人类活动点位。
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违建查处、生态状况评估等工作。自2017年“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工作开展以来,各地依托生态云平台,借助遥感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排查整治了一批涉及自然保护区(地)的问题,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传统卫星遥感影像监测分析存在对专业人员依赖性强,耗时长等问题,如对10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遥感影像比对就需要1-2名专业人员耗时近1个月,耗时费工。
AI+遥感技术将依托生态云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探索通过引入AI和机器学习技术,突破自动提取的技术瓶颈,内嵌并不断丰富完善训练样本库,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地物提取需求。该项技术的应用有望改变人工解译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的问题,能够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掌握生态重要区域、敏感区域的苗头性问题,预警生态安全隐患,实现问题抓早抓小。
软件内嵌面向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的训练样本库
管理人员对差异图斑开展现场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