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构建一体化机制 推进数智化转型
更新时间:2024-12-04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 【字体:大 中 小】

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长沙参赛人员合照。

2024年8月29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超一行在长沙开展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调研。

2024年4月9日,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武带队开展长沙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调研。

长沙水环境监测智能实验室。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近日,在长沙市生态环境污染源监控中心(以下简称市污控中心)揭牌仪式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武揭开了红绸。市污控中心的成立不仅凸显了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长沙生态环境监测一体化建设创新理念的具体体现,标志着长沙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进入了数智化时代,开启了长沙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新征程。
如今,长沙生态环境监测深化改革正加速向前。为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总要求,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加强顶层谋划,快速响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以《长沙市生态环境科技支撑(智慧监测)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锚定发展方向,以《长沙市生态环境监测一体化建设方案》及其实施方案筑牢发展根基,以“四清单”“四方案”(即长沙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职责清单、监测工作任务事权清单、监测业务流程清单、监测设备资产清单,长沙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构建方案、监测机构监测能力提升方案、监测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方案、监测感知网络管理方案)开辟协同路径,全面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一体化建设,全力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着力打造“一总多专、高效协同、灵敏感知、支撑有力”的“长沙样板”。
建立“1+‘1+8’”机制,提升监测体系聚合力
近年来,长沙市区县监测站能力逐渐弱化,现有监测能力难以支撑执法、应急等管理工作,难以满足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需求,监测外委现象较为普遍。为建立驻市监测中心与属地协同工作机制,解决区县监测站能力弱化等问题,长沙市生态环境局针对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发展的痛点、难点,探索建立了“1+‘1+8’”监测一体化工作机制,支持做强驻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新建市污控中心,因地制宜发展5个城区站和3个县级站,进一步统筹省市县监测力量,不断提升监测业务能力。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只有对整体环境质量状况敏捷感知、科学分析、精准预测,才能高效治理。”张武指出,成立市污控中心的目的就是搭建驻市监测中心与区县监测站业务协同的桥梁,解决市级监测机构分散、能力缺失的问题,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长沙市生态环境污染源监控中心成立后,将通过智慧化手段加强污染源数据分析,指导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加强污染源头的管控与治理,从而更加精准地治污。”
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创新建立的“1+‘1+8’”省市县监测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了省驻市监测中心的创新引领作用,强化了监测数据的产出和质控,以及生态环境监测新质生产力的运用;新建的市污控中心,深化了监测数据综合应用、分析研判,强化了对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精准支撑;不断提升5个城区监测站监测管理、数据值守、发现问题、现场监测、集中作战五大能力;逐步增强3个县级监测站常规分析、应急处突、数据应用三大能力。
通过统一监测体系、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能力建设、统一质量管理,形成了省、市、县深度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监测“雁阵”。按照“1大带4小”思路(即驻市监测中心带动市污控中心和3个县级站),推进专水、专气、专有机物的专而精的实验室能力布局,实现实验室能力定制化提升、差异化发展、区域化服务。
在优化调整机构的基础上,长沙市不断加强监测队伍建设,以“目标确定,岗位固定,队伍稳定”为原则,通过跟班学习、业务培训、以赛促训等方式,系统提升全市监测人员技术水平。在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荣获个人一等奖1名、三等奖2名。在第十八届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长沙市生态环境局、湖南省长沙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分获污染源监测团体一等奖、总团体一等奖,共荣获个人荣誉奖14项。
完善“一张网”,提升环境质量感知力
2021年,湘江干流全域出现蓝藻水华现象。2022年,长沙市启动了湘江库区蓝藻水华监控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项目,获得1500万元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该项目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藻类鉴定识别、生物预警监测、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天空地一体化”蓝藻水华监控预警网络体系,实现藻类全生命周期的原位监测与自动监测预警融合的多层次监控预警能力。
为提升对空气质量的高效感知能力,长沙市通过连接省建超级站,建成126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6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点,以及20个声功能区自动监测站点,空气质量监测触角延伸至乡镇街道,实现水质自动监测覆盖“一江六河”。同时,基于地面固定监测站点,运用走航车等移动载体加挂相关设备,充分结合激光雷达、卫星遥感、高光谱等现代感知技术,科学布设了11个颗粒物雷达监测点位,全天候、全覆盖扫描长沙市主城区及主要传输通道,加快构建了全面覆盖、敏捷感知、精准预报、智慧高效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根据最新监测结果,目前,长沙湘江干流各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城区各供水水厂取水、出水均达标,水质整体优良。湘江库区蓝藻水华监控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发挥监测感知在水环境管理领域的重要作用。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监测工作生产力
在长沙市生态环境局,一块大屏幕格外引人注目。大屏幕上显示的长沙市地图中标记的不同颜色点位分别代表着工业源、扬尘源、面源等不同污染源类型,两侧实时显示采集趋势、问题来源、区县排名等信息。长沙市蓝天办工作人员王钟表示,这块大屏幕是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功臣”。
这个大“功臣”就是长沙市大气污染防治智慧调度平台。
长沙市大气污染防治智慧调度平台与“长沙数字化城管”平台形成集成互通,充分运用185个城市管控网格和543名网格员采集环保涉气问题。构建“网格+”工作机制,实现了监测资源的高效统筹和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了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形成“即时发现、快速处置、跟踪问效”的闭环管理。
今年1月,长沙市建成全省首个水环境监测智能实验室,该智能实验室采用“无人采样、定制化送样、无人实验室检测分析、大模型综合分析数据报送”的联合技术,可自动检测18个常规污染因子,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全过程质量控制,赋能水环境智慧监测。原本需要5天人工分析时间的监测任务现在1天就可以完成,目前已为区县分析20批次749份水样,出具监测数据2300余个,常规项目分析效率大幅提升。
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湖南省长沙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坚介绍说,长沙监测中心引进了AI水质智能实验室,帮助区县监测站减轻常规水质监测任务,缓解基层人员少、任务重的压力,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执法、溯源等工作上。
在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大气污染热点网格识别与精细治理服务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现城市微场景下的百米、小时级大气污染物浓度精细制图,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将热点网格识别和污染源锁定精度提高到了80%以上,大气污染监管和治理工作效率提高了20%。
这是长沙监测数智化转型的生动实践,也是长沙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努力探索。
聚焦数智赋能,提升监测数据支撑力
“综合分析是大多数区县监测站的工作短板,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一盘棋’,开展数据分析、环境质量预警,加强对污染因子化学反应、物理过程的研究,实现及时会商、及时预警,科学解析污染成因,快速精准污染溯源,有效支撑精细化管控。”吴坚介绍说。为此,长沙不断加强“产数”“管数”“用数”,推动数据“应联尽联”,通过全面布点、全面管理、全面应用,最大程度激发监测数据的作用。
提高“产数”质量,激发“产数”效率。严内管,建立全市监测机构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统一管理要求、工作流程、记录格式和监督监控,确保监测工作和监测数据公正、科学、准确、规范。建成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常规项目任务下达、现场采样、样品流转、实验室分析、数据产出和数据评价全程信息化管理,提高监测过程规范性和监测数据可靠性。强外督,为防范杜绝人为干扰自动监测站点行为,在19个国控、省控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周边建设高空瞭望视频系统,实现站点周边雾炮车喷淋等人为干扰行为智能识别;在6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均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对站房周边和内部状况进行远程监控,智慧化监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完善“管数”体系,夯实“管数”根基。以“集中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联通、感知高效”为原则,充分发挥驻市监测中心技术“头雁”作用,统一管理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感知网络,统一归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加强数据的汇聚和共享能力,实现省市县数据联通、信息互通、保障联动,共同促进数据管理提质增效。而市污控中心则负责全市污染源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研判,对污染源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支撑全市蓝天保卫战、“一江一湖六河”生态环境问题排查等工作,并指导区县污染源分区管控,发挥对管理决策的支撑作用。截至目前,市污控中心已编制技术报告430余份,开展决策会商43次,有效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各项管理工作。
增强“用数”能力,提升“用数”水平。建设美丽长沙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平台一期项目,基本实现信息化平台对全局工作的全面支撑,信息化、数智化水平明显增强。在监测监管方面,主要从大气环境领域着手,针对支撑生态环境管理精准决策、监督执法、预测预警、污染溯源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应用场景,强化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支撑“三监”联动机制运转,系统提升生态环境敏捷感知、精准预报、科学分析、智慧管控的能力。通过推动数据“应联尽联”,稳步提升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关联分析和溯源分析能力。
2023年以来,长沙市精准启动轻微污染天气管控36次、轻中度污染天气管控4次、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10次、升级橙色预警5次,实现17天临界天保良。2023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和PM2.5浓度创历史最好成绩,PM2.5浓度同比改善率蝉联全省第一;综合指数在31个省会城市排名同比前进7位,挺进省会城市排名前十。2024年截至11月25日,4月、6月、7月空气质量实现全优良,6月、7月PM2.5浓度为近十年最优水平,6月综合指数为近十年最优水平。全市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六年达100%,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努力打造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长沙样板”
除了明确“1+‘1+8’”监测机构职责、厘清市县两级监测责任、按需补齐“1大4小”实验室能力和城区站现场快速监测能力外,长沙市还建立了一体化监测业务管理模式,覆盖水质、大气、执法、应急等各类监测任务,从目标确定、方案编制、计划下达、任务受领、人员分配、设备调配、采样布点、分析测试、数据处理、质量管理、综合评价等环节,通畅监测工作运行机制。
“长沙市生态环境监测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我们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动态调整措施,把思路谋清、路径谋准、举措谋实,让‘四清单’‘四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畅通,真落地、有实效。同时,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业务统筹、能力统筹、质量统筹,把难点当发力点,改堵点为创新点,共同解决好全市监测工作的短板弱项,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长沙提供有力的监测保障。”张武表示。
下一步,长沙市将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按照全国监测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紧扣“一体化”和“现代化”两个关键,不断健全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一体化机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监测改革“后半篇文章”,奋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争先”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长沙样板”。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