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控”为“质控”保驾护航,南京采用数智监测新模式守好城市水脉安全
更新时间:2025-04-08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 【字体:大 中 小】
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地下水监测正朝着更加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今年以来,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土壤科强化监测技术创新,助力地下水监测朝数智化方向迈进。
多参合一提高效率
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点位上,监测人员所带的设备箱包从3个减至1个。曾经需要携带的原始记录、多台单参数检测仪、GPS定位器,如今被一台搭载LIMS和北斗定位系统的智能平板和一台多参数测定仪替代,既节省了作业背包空间,也大大节约了仪器整理时间。

新设备水质多参数测定仪只有矿泉水瓶大小,搭载微型光谱传感器和离子选择电极,可同步获取温度、pH值、ORP、电导率、溶解氧等7项参数。监测人员以前需要使用多个探头在水样中反复出入,增加水样的暴露时间,还需3人协作获得全部数据。现在单次检测时间从原来的5分钟压缩至20秒,进一步提升监测效率。
助力数据管理更精准有序
以往,监测人员在地下水样品采集过程中,需对仪器设备校正、洗井、取装样以及现场检测等关键环节进行拍照记录,纸质记录与拍摄照片分存两地。
而如今,搭载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和北斗定位系统的平板实现了纸质记录与拍摄照片的统一。在监测点位上,监测人员只需轻触平板,拍摄带有时间、坐标水印的照片,并同步录入所监测的各项指标数值。
相比过去的专人拍照、专人记录的方式,节约了人手,还能避免纸质记录受损风险,增强了信息保全。
此外,多参数测定仪与智能平板深度融合,构建起“设备—系统”的协同平台。随着监测任务下发,监测人员调用仪器时,可以查看仪器序列号等状态参数,便于及时进行仪器检定校准。监测人员每测定一次水样项目时,同时用平板及时拍摄仪器读数,与录入系统的数据保持一致。

质控的智慧在数据追溯中更显优势,时空交叉验证方式有助于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让数据管理更加精确有序。 系统设备更新换代促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档升级,是监测领域数智化建设的缩影。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将以科技赋能为引擎,让“智控”为“质控”保驾护航,以监测数据的“真、准、全”守好城市水脉安全。
来源:江苏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