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规划研究专家论我国“十一五”信息化

更新时间:2008-01-31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 【字体:

 
 
  编辑提要: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要求和“十一五”规划工作的总体部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等11部门联合起草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听取了有关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本文是有关专家对我国推进信息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发展总体战略、“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目标和任务、推进信息化的战略措施等问题的观点集结。
我国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正确把握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上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有的专家判断,目前基于物理学的信息技术已进入平稳发展期,其主要依据,一是信息企业进入微利期,利润率甚至小于传统产业。二是信息领域已经形成垄断企业,技术发展进入成熟期。三是发达国家信息技术领域R&D投入远远低于生物技术领域;四是信息企业首席信息官(CIO)的地位明显下降。但也有专家认为,不仅在中国,即使就全球范围而言,信息技术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仍面临着新的技术突破。

  二、客观分析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2万多亿元,但附加值不高。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增加值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2%,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我国信息产业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息化、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很快,但问题也不少,主要是技术和应用两张皮,重硬轻软,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以及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三、全面认识我国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专家认为,我国信息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信息化成本高、普及率低,不能有效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数字鸿沟加大,广大人民群众从信息化中获益不多。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我国计算机、通信和电子产品市场规模虽大,但自主技术贡献小。四是人们对进入信息化社会的知识和心理准备不足,需要不断强化对信息化的认识。五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

制定信息化规划应该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一、正确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为加快工业化和推进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我们没有必要走农业人口转移到传统工业部门,再从传统工业部门转移到信息化新兴产业部门的老路,可以两步化作一步走,通过信息化发展新兴产业部门,直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们不可能在工业化完成之后再搞信息化,而必须同时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换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正确把握信息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我国推进信息化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关键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紧贴中国国情,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紧迫问题。比如,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中国粗放型经济问题,通过信息化发展新兴产业带动就业问题,依靠信息化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双跨越问题等。

  三、正确把握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关系

  信息资源是当代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增值作用源于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的战略取向应该是应用为主,资源为本。在信息应用需求的牵引下,信息技术发展有四个方需要关注,一是网络,网络技术大大增强了信息资源开发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二是多媒体,多媒体大大丰富了信息处理对象的种类;三是软件,所谓面向对象技术,解决了人的思维空间和计算机处理空间的差距;四是信息技术扩散和渗透的领域。

  四、正确把握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国在CPU设计、3G、数字信息源编解码、网络家电等核心技术上获得突破,有望逐步形成新的工业标准,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现在我国GDP排位世界第6位,但我们的专利排在10位以后,而且专利当中有三分之一是自己,三分之二是外国公司申请的。对自主创新要有正确理解,自主创新不排除开放与集成。自主创新不是鼓励从头做起,也可以集成技术,自己的知识产权也可能包括别人的专利。
五、正确把握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信息技术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应是信息产业发展关注得焦点。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看,计算机、3G、IPv6、笔记本电脑、平面显示器等应是应用广、市场规模大的领域。下一代网络NGN、RFID、家庭网络、B3G,这些新兴技术国际上发展势头很猛,但市场还有待培育。我们要总体跟进,重点突破。

“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任务

  我国信息化发展,应该着重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重大紧迫问题,为加快工业化和推进现代化服务。专家们认为,“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任务要重点考虑四方面问题。

  一、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升级

  首先是农业问题。要建立和扩大农村信息和知识传播体系,向农民有效扩散生产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十一五”时期要扩大农村信息化知识传播体系覆盖范围。其次是工业改造。改造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提高我国装备的信息化水平,改造重化工业在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者是第三产业,重点是金融业和物流业。

  二、建立支撑我国信息化的新型产业体系

  这里面包括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和知识产业。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一定要上去,否则工业化也好、信息化也好都是建立在沙滩上。信息内容产业是新兴服务业,前景广阔,包括数字接入产业、应用平台产业、咨询集成产业,还包括业务外包。信息服务业应把推进普遍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使信息化的福祉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城乡每个角落。知识产业的核心是要把互联网上的信息转化成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知识。专家认为,支撑知识产业发展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要想把知识用好还是要靠知识工人和知识工程师。我国的知识产业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都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带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掌握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

  专家认为,如果自主核心技术上不去,就不可能有我们自主的信息产业体系,实际上也没有国家安全。我国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强国,在这个问题上要有搞“两弹一星”的精神,不计成本也要上去。自主核心技术重点是微电子、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和流媒体技术。

  四、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各个领域普及信息技术应用这方面包括基础要素信息的采集和管理、社会保障系统、促进就业系统、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系统、社会转型期的跟踪管理、和谐社会建设和管理、通过电子政务建设一个廉洁和有竞争力的政府、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等,总之,未来信息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促进我国社会平稳转型和建设和谐社会。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的战略措施

  一、走低成本信息化发展道路

  信息技术产业要惠及大多数国民。“十一五”时期要优先发展CPU以及国内IP为主的SOC产业,以TDSCDMA为技术标准的无线通信产业,以AVS为核心的技术,对基础平台的自主创新要有谋划。

  二、坚持集群式发展模式

  信息产品制造业作为典型的制造部门,具有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信息产品制造业不能每个省、每个县都搞。我国已经形成了几个地区,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这些地区应各有优势和特点,不可追求面面俱到。

  三、有效推进企业信息化

  一是要提高产品的信息含量。如果把产品的信息含量提高,就可以使产品的附加值成倍提高。二是从设计到制造过程的信息化,现在CAD普及率很高,但主要是画图,不是设计。三是管理信息化。ERP的推广应用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流程改造。四是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

  四、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发展电子商务要为企业构建公共平台。这涉及信用系统的规划、建设,国家在信用系统建设上要尽快形成整体方案和统一标准,同时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整合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信用系统的措施。此外,还要关注支付手段问题。
五、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

  农业是千家万户的产业,现在市场变化很快,将市场信息加工成对农民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信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农产品信息深加工并提供给农民,这个问题政府要牵头做。

  六、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要解决信息公开和共享问题,解决管理和服务问题。要有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从现行管理体制看,条条间的横向整合存在更大的困难,解决这个困难可以从基层入手,以群众要求政府提供方便快捷服务为动力;同时,要考虑建立有利于部门间合作的新机制、新体制。

  七、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

  一是降低信息产业进入门槛,能够降低的尽量降低。二是税收待遇,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要解决。三是政府采购,政府应该理直气壮地做这件事儿。

  此外,专家还提出,要深化发展战略研究,重视顶层设计、鼓励创新跨越,坚决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摘自《信息化参考》
 
 

附件

主 办: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5895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0884号

邮 编:100029
技术支持: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