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 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周生贤部长在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暨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12-06-07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 【字体: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2012年6月5日)

  首先,我向大家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天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纪念世界环境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讲话精神。他指出,40年前的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从此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我们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李克强副总理主持会议审议通过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和《关于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任务分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围绕“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纪念世界环境日,很有意义。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对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多年来关心、支持和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2011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李克强副总理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对“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作出全面部署。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标志性成果是,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次大会精神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战略思想,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二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定位,就是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明确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历史地位,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根本路径。四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五是进一步明确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要继续弘扬中国环保精神。六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作用。下面我就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与大家交流看法。

  环境问题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世界问题复杂体,究其本质是发展道路、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环境等方方面面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人类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20世纪30~60年代,“八大公害事件”震惊世界。《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和《只有一个地球》等警世之作相继问世,加速了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1972年6月,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论述:“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992年6月,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由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合作的基本原则。2002年8月,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提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今年6月下旬,联合国将在巴西里约召开可持续发展大会,主题是在可持续发展和减贫框架下发展绿色经济以及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可以说,一部人类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史。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基本上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同步。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90年代发布“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努力下,环保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第一,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是环境保护的硬抓手。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层层分解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力度。“十一五”期间,在能源消费和国民经济年均分别增长6.6%和11.2%,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城市和工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683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炼钢0.72亿吨、水泥3.7亿吨;累计建成5.78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机组,脱硫机组比例从12%提高到82.6%,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83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25亿吨,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77%。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比2005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6.6个百分点;全国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6.3%和12%。

  第二,主动参与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我们没有放松对环保的要求,新上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标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贡献。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取消对200余种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出口退税,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不予新增贷款。完成环渤海、成渝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等措施,拒批投资近3.2万亿元的“两高一资”等建设项目。深入推进重点行业环保核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10年,全国造纸、化工和纺织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比2005年分别下降73.9%、66.7%和50%,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下降72.5%、58.1%和50%。

  第三,创新治理模式,重点流域区域领域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深入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不断创新政策举措。建立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十一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项目完成率为87%,比“十五”提高22.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1389亿元。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超过规划目标达5500万人。探索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制定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支持5个重点行业和138个重点区域进行综合防治。中央财政安排40亿元,实施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入资金80多亿元,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

  第四,坚持环保为民,环境执法监督和应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06年以来,针对重金属污染、造纸企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065余万人次,检查企业446万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8万多家次,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7293家,停产治理企业5981家,限期治理企业6432家,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1.9万余件,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部共处置突发环境事件912起,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特大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第五,加大资金投入,生态保护和环保能力有较大突破。我国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李克强副总理担任主席,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2588个,占国土面积的14.9%。“十一五”期间,中央环保投资达1564亿元,是“十五”投资的近3倍,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达2.16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央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工作的资金投入,累计完成总投资近300亿元,支持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全国52%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完成标准化建设,“废气靠闻、废水靠看、噪声靠听”的状况有很大改观。组织开展并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

  同志们,朋友们!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充满希望的五年,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去年以来国务院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五个方面的重要部署:一是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二是审议通过并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三是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四是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监测范围;五是召开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使得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指导思想更加明晰、重点任务更加突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开幕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第一版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发展,提升生活质量》为标题进行了报道。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环境保护的基本定位,就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持续共生、协调融合,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和目标。我国已进入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期,也标志着进入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实践反复证明,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国外专家指出,“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经济则会有“无限的增长”。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就如考试对于学生一样。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不希望考试,但是考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来推进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生态文明是为解决人与自然不断激化的种种矛盾和生态环境的多重危机,着力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积极改善、促进和优化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上,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我们党领导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我们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最新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是环境保护,突破口也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近年来,环保工作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统筹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范和城乡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培育壮大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和实践环境保护新道路,实际上也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之路。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内涵是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这既是环境保护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探索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有效越明显。

  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集中体现在先导、倒逼、增值和提质等方面。“先导”就是对发展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加以明确,引导地区和企业搞好经济发展。“倒逼”就是以保护环境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增值”就是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环保产业,形成现实生产力和创造绿色物质财富。“提质”就是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对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及布局进行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来谋划环保工作,注重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作用,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推动产业升级,把推进节能减排与优化产业结构、节约环保与企业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强化生态环保与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结合起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源头控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是从源头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控制闸”,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器”。凡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域开发、行业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盲目扩张,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未批先建、边建边批、建设过程中擅自变更规划设计、未经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即擅自投产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依法严肃追究有关部门、企业和人员的责任。完善规划环评,探索战略环评,把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构建节约环保的产业体系。

  第二,深入推进污染减排,以倒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污染物减排是淘汰落后产能的“紧箍咒”。污染减排既要削减存量,又要削减增量,需要更加突出结构减排,落实工程减排,完善监管减排,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与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探索建立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脱硫电价政策,加快实施脱硝电价政策,严格责任考核问责,实行全防全控、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通过污染减排的“倒逼机制”传导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建立和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以环境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往往是绿色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提升的催化剂。进一步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以环境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并重和综合。结合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和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分区域分阶段的环境保护标准,加强对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的统筹,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深化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价格、绿色贸易、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以及“以奖促治、连片整治”等环境经济政策。

  第四,增强环境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以市场导向发展壮大环保产业。科技上的重大创新,关键技术的顺利攻克,共性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新突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继续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实施区域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等污重大环境科技专项,以环境领域的科技重大专项带动大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环保产业全面升级,形成一个门类齐全、装备先进、富有活力的环保产业体系,为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腾出和扩大环境容量、促进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第五,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绿色生活助推消费模式转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和民心工程。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优良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持把环境保护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重金属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改变导致对自身生存环境破坏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六,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以人文关怀增强发展后劲。休养生息不是消极无为,不是延缓停顿,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创造发展条件,积蓄发展力量,拓展发展空间,是一个进一步察势、蓄势、扬势的过程。一些江河湖泊、海洋、湿地、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长期以来不堪重负,必须给以人文关怀,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科学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重要的生态系统,实行强制性保护,特别是对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实现部分产品或者行业的整体性退出。

  同志们,朋友们!

  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破解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难题,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需要智慧和谋略,需要探索和创新,需要参与和行动。让我们共同努力,以环境保护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附件

主 办: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5895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0884号

邮 编:100029
技术支持: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