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援藏干部王鑫:在雪域高原上闪闪发光

更新时间:2024-12-11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 【字体:

  曾经,他怀揣炙热红心投身绿色军营18年;援藏前,他刚从部队转业来到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成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在西藏,他被任命为西藏自治区环境信息(宣传)中心副主任。

  跨越3000公里,从北京前往西藏,成为一名援藏干部,王鑫的身份几经转变,责任和使命又厚重几分。5年的援藏生活转瞬即逝,但也充实难忘。今年9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后,回想在藏期间的点滴,第九批、第十批中央单位援藏干部王鑫感慨颇深。

  稀缺的是氧气,宝贵的是精神

  直到如今,王鑫还对2018年底的一个周末记忆犹新。

  “当时是周日,我接到通知赶到部信息中心。领导表示第九批援藏干部正在选拔,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亟需信息化方面的专业同志,单位属意安排我参加这项选拔工作。”领导告诉王鑫不必马上决定,回家仔细考虑一下。


王鑫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获奖现场。

  刚听到这个消息,王鑫感觉有点蒙,回到家他陷入到纠结之中。接受了任务就意味着一去三年,脱离现有工作,家也很难照顾到。但如果拒绝,既影响了中心的整体工作安排,也失去了支援西部的宝贵机会。

  去还是不去?思考再三,王鑫作出了决定。“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培养教育多年,党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这是使命也是责任。”

  2019年7月,王鑫背起行囊来到西藏。蓝天白云、圣洁雪山、古老庙宇……这曾是王鑫心中西藏的模样。但真的来到西藏,他就不得不面对“梦想的另一面”——高寒缺氧、失眠头疼。

  “到拉萨的当天晚上,我血氧饱和度只有60%,还伴随着发烧。”氧气稀薄、空气干燥,和北京完全不同的环境让王鑫的身体状况频出:睡觉的时候常常会被胸闷憋醒,平时稍微爬一下楼就喘粗气,稍微一走快就心慌。
  但王鑫心中明白,必须克服这些困难,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于是,为了尽快适应高原环境,在拉萨的第一个国庆节假期,王鑫放弃了探亲团聚,选择坚守高原。

  “在雪域高原上,信息化工作要如何开展?”这是王鑫刚来西藏时最想知道的问题。为了迅速摸清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内信息化底数,王鑫等不及调整好身体就投入到工作中。与西藏自治区环境信息(宣传)中心同事座谈、走访厅里各处室、翻阅既往文件资料,他如海绵吸水般认真了解信息化工作进展,记录着大家意见、建议。

  完成11项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对于西藏来说,信息化意味着什么?原西藏自治区环境信息(宣传)中心副主任拉平告诉记者一组数据。

  “西藏总面积超过120万平方公里,但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人员不到1000人。”拉平认为,信息化带来的是人力物力的节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能够更好地守护西藏的生态环境。

  然而,西藏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相关人才极度缺乏,王鑫是西藏生态环境系统唯一具备信息化领域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此外,原有信息平台的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环境执法平台便是如此。

  “有平台无人用,不是没宣传推广,而是用起来不方便。”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执法监督处(应急办)处长米玛扎西告诉记者,旧有的环境执法平台在填报环节存在不足,执法同志在使用过程中极为不便,这也是他曾经的“头疼事”。

  “信息平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业务工作,平台谋划建设固然重要,但运营维护同样关键。”初到拉萨的王鑫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便成了米玛扎西办公室的常客。基层执法同志在使用环境执法平台中存在哪些问题,米玛扎西前脚告诉王鑫,后脚王鑫便对应进行环境执法平台的完善。


王鑫组织西藏自治区机动车排放管理信息化平台验收。

  于是,平台增加了填报信息修改功能,基层执法人员不再需要重复填写企业信息;平台使用过程中可以无网络信号填报,适合执法同志在各种条件下工作;平台附加了各种数据、资料查询功能,方便执法同志现场工作……“后期平台使用愈发便利,使用率也逐步提高。”米玛扎西表示王鑫帮了大忙。

  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发生,但坚持做下去总能带来新的成果。五年时间里,王鑫连续完成涉税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三线一单”应用平台、移动执法平台等11项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对综合办公平台进行完善。

  看着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王鑫说欣喜和快慰足以抵消他切身感受的高原反应。

  打基础画框架,主动延长援藏时间

  援藏干部三年一轮换,而今年已经是王鑫援藏的第五个年头。第二个三年,是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领导挽留的,也是王鑫自己选择的。

  王鑫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为西藏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画好框架。“如果想到什么做什么,哪里缺什么补什么,没有整体规划、技术体系、共享路径,信息系统的便捷性、流动性完全不能发挥作用,就无法形成整体合力。”

  实现西藏生态环境信息化能力提升,对王鑫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入藏后连续三年,持续与自治区发改委进行沟通、对接,终于在2021年将“智慧生态”项目纳入了《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

  随后的时间里,他牵头负责项目立项申报工作,充分了解业务需求,广泛调研内地经验,邀请专家进藏指导,最终形成了以大数据中心、智慧大脑、智慧监管平台、综合决策一张图为主的建设内容。

  时间一晃来到2022年4月,当时正值第十批中央单位援藏干部选派期间,而王鑫负责论证的“十四五”西藏“智慧生态”重大项目也进入关键时期。西藏需要王鑫,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热情挽留王鑫。就这样,在部信息中心领导的热情关心和家属的全力支持下,王鑫毅然选择转入新一轮援藏工作中。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规划性、延续性非常强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持续的追踪努力。如果因为我的离开让‘智慧生态’项目夭折,我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王鑫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援藏五年,王鑫是领导放心的好助手,碰到政策、技术问题,他提的点子总能解决问题。而在同事眼中,“专业”“务实”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积极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工作保持严谨务实作风。

  如今,王鑫已经把部分精力放在“传帮带”上。传授技术,提高受援人员能力素质,推动受援单位建设,王鑫期望通过开展业务辅导,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王主任的言传身教,让我们中心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信息化项目,我们也在渐渐提升,明白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什么问题该怎么处置。”西藏自治区环境信息(宣传)中心副主任曹颖媛告诉记者。

  过去30年,生态环境部一批批援藏干部艰苦奋斗、拼搏奉献,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与各位前辈一样,王鑫凭借着实干与坚守在雪域高原上闪闪发光,帮助这片神奇的、坚韧的、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演新的发展奇迹。

  来源:中国环境APP
 

附件

主 办: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5895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0884号

邮 编:100029
技术支持: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