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现状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5-08-08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 【字体:大 中 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智化转型已成为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提升效率、精准度与决策科学性的关键路径。甘肃省作为我国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对于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有助于甘肃省更高效地应对生态环境挑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将深入探讨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现状
(一)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完善
甘肃省已初步构建起覆盖水、气、土、声、生态等要素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已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布设7000余个监测点位,覆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自然生态、温室气体等各要素,实时连续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为全面掌握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有力支撑。大气环境方面,建成36个国控自动站、113个省控自动站,覆盖全省14个地级市及86个县级城镇;配套建设9个国家级沙尘站、56个省级沙尘地面监测站,以及26台气溶胶激光雷达和6台测风激光雷达,形成“地面—高空”立体监测网,实现沙尘天气实时预警与传输路径分析。水环境方面,布设74个国控断面、67个省控断面,建成27个国控常规水站、14个省控常规水站和12个水质自动预警站,全力保障重要流域、跨界水体及重要饮用水源水环境安全;设置33个地级、109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点位,开展54个点位水生态监测。土壤与生态方面,构建1293个国控土壤点位、1184个省控土壤点位,支撑重点行业企业及周边土壤监管;布设659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覆盖森林、草地、湿地等七大生态系统,建成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监测站,推进陇南大熊猫国家公园监测站建设。声环境方面,设置2902个噪声手工监测点位,建成157个地级城市噪声自动监测站,客观反映地级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声环境质量有效改善提供支撑。
(二)数智化在能力提升中的应用
2023年建成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共享数据182项、6604万条,持续推进监测数智化转型,支撑污染精准治理。2025年省本级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投入43个专项资金项目和8个采购项目。在面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并开展监测工作,为应急处置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在日常监测工作中,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分析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三)协同机制与创新模式
形成“省级统筹、市县联动、科技赋能”的监测一体化模式,通过“省监测站+驻市监测中心+县级站”协同,构建全链条、跨层级的监测与执法联动机制,实现大气、水环境、土壤、生态监测与环境监管的深度融合。形成“监测预警—执法监管—整改提升”的闭环管理,为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提供了高效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装备有待升级
相比较发达省份通过集中资金支持AI、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形成规模化效应,我省装备则普遍落后,高端设备普及率低,数智化转型处于摸索阶段。在新型污染物监测方面,相关技术装备缺乏,无法有效应对新的环境挑战。对于挥发性有机物等新型污染物的监测,设备覆盖率较低。
(二)数据质量与整合问题
虽然已汇聚大量生态数据,但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监测数据存在准确性、完整性不足的情况,影响了数据分析与决策的可靠性。不同部门、不同监测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整合难度大,“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环保部门与水利部门在水环境监测数据的格式、指标定义等方面存在差异,难以进行有效的数据融合分析。
(三)专业人才短缺
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需要既懂生态环境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甘肃省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现有人员的数智化技术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基础监控和预警,缺乏深度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许多监测人员对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限制了数智化监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四)资金投入不足
数智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用于设备购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维护等方面。然而,当前甘肃省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导致转型进度受到制约。一些先进的数智化监测项目因资金问题无法顺利开展,影响了整体转型效果。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技术装备投入与更新
建议加大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用于购置先进的监测设备,如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设备、智能化的水质监测仪器等,提升监测的精度与效率。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用于重大数智化监测项目建设,建立设备定期更新机制,按照设备的使用寿命与技术发展需求,及时对老化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加强对新型污染物监测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引进,提高对新环境问题的监测能力。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适用于甘肃省的新型污染物监测设备。在运营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探索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市场化应用,通过数据交易等方式,获取资金用于数智化转型。
(二)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与整合
建议制定统一的数据质量标准与规范,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等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加强对数据质量的审核与监督。建立数据质量追溯机制,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数据,能够追溯到相关责任人。推动各部门、各监测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统一,建立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打破“数据孤岛”。通过建立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标准体系,促进数据的整合与流通。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清洗、整合与加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安全性。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建议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设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相关专业课程或培训项目,培养本土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相关培训与进修,提升其数智化技术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优秀的数智化人才投身于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例如提供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数智化转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奖励,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最后
甘肃省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加大资金和技术装备投入、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能够有效推动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能力与水平,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助力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甘肃省生态环境厅